德篇·第十章:知天下(47)
其出也弥(𢑃)远,其知也弥(𢑃)少③。
是以圣人,不行而知,不见而名,弗为而成④。
德篇·第十章:知天下(47) 译文
①句义:常道知天下以意识而有为,经眼耳鼻舌身而知。圣人知天下以思识而无为,心感体悟、慧观心观而知。所以圣人力求天人合一,通达至道,则可实现无所不知的境界,而不必徒费脚力,奔走远方。黄帝曰:『故唯圣人能察无形,能听无声。知虚之实,后能大虚;乃通天地之精,通同而无间,周袭而不盈。服此道者,是谓能精。明者固能察极,知人之所不能知,服人之所不能得。是谓察稽知极。圣王用此,天下服。』
②规:《说文解字》:『规,有法度也。』古与『窥』亦通。通行本作『窥』。知:《说文解字》:『词也,从口从矢。』用口陈述,由心意辨识会意。『以知』通行本作『见』。牖(yǒu):音有。
③也:乙本和通行本无此字。甲本前句明显有,后句全句缺。弥(𢑃 mí):与弥近义,属修真学选用字,字义用一元四素方法解析。弥:《说文解字》:『弥,驰弓也』。有遍、满、广、久、远、更加、越发等义。宋玉《对楚王问》:『是以其曲弥高,其和弥寡』。『𢑃(弥)』,据《隶辩》同『弥』。
句义:圣人之道提倡慧性无为思识为用,而不局限于广见博闻,重在修真明德,以求彻悟宇宙根本道理。若是远求于身外,见识广博,则所知局限于肤浅。
④圣:参见第十二章注①。《黄帝四经》:『故唯圣人能察无形,能听无声。知虚之实,后能大虚;乃通天地之精,通同而无间,周袭而不盈。』见:《说文解字》:『视也』。古同『现』,示也。《易·乾卦》:『见龙在田』。名:参见第七章注①。圣人不行睹而能名物,不示现却能被人知。此即感应万物,亦被万物所感应。弗:参见第三章注②。弗为,亦即无为,参见下章注。